搜索
取消
产品
公司

跳出“工厂思维”:中童婴童智能家居的全球布局之路,藏着多少突围智慧?

2025-08-26展会资讯

2006年,厦门岛内后坑的800平厂房里,25名工人围着简易生产线忙碌。“那时候连公司都没注册,我哥带着一群以前的工友和亲戚从针车布套加工做起,谁能想到十八年后会有五个跨国生产基地。”对于中童(厦门)婴童智能家居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:中童)的发展,总经理杨松娓娓道来。

中童婴童智能家居01.jpg

精彩观点

1.创业不是百米冲刺,是马拉松。

2.欧美客户认我们的智能系列,东南亚更青睐高性价比产品。

3.市场再变,做好产品、建好团队的根本不能变。

白手起家的七次关键跳跃

2012年从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杨松,第一天到工厂报到时,哥哥给他安排的任务是整理外贸订单单据。“当时觉得跟单工作琐碎,直到后来才明白,那是了解客户需求最直接的方式。”这一干就是十三年,杨松见证了中童从家庭作坊到跨国企业的七次关键蜕变。

中童婴童智能家居02.jpg

2006年的创业起点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。“我哥14岁出来打工,从一线车缝工再到工程部主管,后在机缘巧合之下开始创业,专为外贸公司做婴儿床配件加工。”杨松记得哥哥常说的话:“哪怕一个螺丝,也要比别人多磨三道工序。”这种对品质的执念,成为中童基因里的第一组密码。

2009年注册厦门梦贝比儿童用品有限公司,是企业规范化的重要一跃。“有了自己的针车车间、组装车间,五金车间,注塑车间,从‘游兵散勇'变成正规军。”杨松特别提到当年的投资场景,“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,整个市场行情都非常不好,我们当年在此时逆势投资,中童从一开始就具备了从危机中寻找机会的基因。”

2012年的厂房扩建意外催生了精益生产理念。“从800平到12000平,空间大了反而效率低了。”杨松回忆说。

2014年的推车项目失败,成为最痛的成长课。“500万投资几乎是当时的全部家当,接了太多订单却交不了货。”杨松坦言那次危机暴露了团队管理的短板,“不是技术问题,是我们高估了协调能力。”这次失败让中童确立“聚焦核心品类”战略,此后八年深耕游戏床领域,做到全球市场份额前三。

2020年疫情期间的漳州基地建设,创造了中童速度。“120亩地,从签约到投产只用3个月。”杨松说,“2020年4月,通过法院拍卖购得120亩土地和数万平厂房,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中童团队的高效协作之下,当年6月就实现开工投产,3个月时间硬生生把之前荒废的厂房变成拥有12个车间的产业园。”这个基地实现90%供应链闭环,让配件供应交付周期从45天压缩到18天。

中童婴童智能家居03.png

图/中童漳州基地

2023年重庆基地的布局,则体现了对市场的精准判断。“西南地区母婴消费年增速15%,但物流成本高。”杨松算了笔账:“在重庆设厂后,对西南地区客户的配送成本降低32%,现在这个80亩基地已成为中童布局西南地区和边贸市场的核心支点。”

中童婴童智能家居04.png

图/重庆中童产业园

2025年泰国工厂的紧急启动,是应对国际贸易变局的关键落子。“中美贸易战让关税涨到170%,美国客户倒逼我们海外设厂。”杨松透露选址泰国的深层考量:“除了规避关税,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营商环境也是我们选择泰国的重要考量,可满足北美市场大部分的需求。”

中童婴童智能家居05.png

图/中童泰国·罗勇基地

兄弟同心的管理哲学

在中童的企业文化手册里,“坚韧”二字被特别标注。“我哥常说,创业不是百米冲刺,是马拉松。”杨松说。

在中童的整个发展过程中,除了坚韧,还有改革的硬气渗透在企业管理的细节里。2015年引入钉钉系统时,面对老员工的抵触,兄弟俩站在厂门口逐个检查手机:“不会用智能手机的,公司出钱培训;不愿意学的,只能遗憾告别。”杨松笑称那次“数字化革命”虽然艰难,但让审批效率得到了提升,“现在连保洁阿姨都会用钉钉报物料需求。”

兄弟俩的分工,像是给中童拧了套“双引擎”。兄长沉得下心,一头扎进产品研发与战略规划里就不挪窝;杨松则是“闯将”,专管市场开拓与团队执行。“他能对着张设计图熬三天三夜。”杨松记挂着2013年从德国回来的那个深夜:当时两人刚拿到的产品设计资料,在办公室讨论争到凌晨,他实在熬不住先回了家,第二天早上八点推开办公室门,兄长依然在办公室研究,而且精神抖擞。

“后来这股子钻劲就成了中童的根。”杨松说,“以至于后来对产品的这种创新的基因就注入到中童里面,公司里面是非常重视产品创新,技术研发这一方面。而我更擅长把他的想法变成客户订单。”

杨松这话里藏着默契:公司大小决策文件上,总留着兄弟俩的双签名。“我们有过争执,但从未在核心决策上分歧,因为目标始终一致。”这种默契在泰国工厂项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“4月份决定立项,我哥当天就飞曼谷考察,我在国内组建筹备组。”三个月内两人往返中泰11次,杨松说“他搞定当地政策与供应链,我负责团队组建与订单转移,这种配合我们练了十几年。”

全球化时代的生存智慧

研发创新是中童的另一张王牌。“我们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3.8%,仅去年就申请43项专利。”这种创新力让中童从OEM代工升级为ODM方案提供商。

对新兴技术的敏锐嗅觉让中童始终站在行业前沿。“2016年我们就用AI做需求预测,通过分析全球电商数据,系统已成功预测出三款爆款产品。”杨松说。

产品矩阵的扩展同样暗藏玄机。从单一游戏床到涵盖智能电动系列,科学辅食系列,健康睡眠系列,安防护理系列,科学日用系列,每个品类都针对特定市场。“欧美客户认我们的智能系列,东南亚更青睐高性价比产品。”杨松展示的产品定位图清晰划分:“重庆基地主打国内与边贸,泰国工厂专攻北美,漳州总部聚焦高端定制。”

面对出海企业的共性难题,杨松有自己的心得。“不要为了出海而出海,要算清楚账。”他以泰国工厂为例:“虽然成本增加了,但规避了关税,还能开拓东盟市场,长期看是划算的。”这种理性决策背后,是中童“以不变应万变”的哲学:“市场再变,做好产品、建好团队的根本不能变。”

对于即将参加的CKE展会,杨松充满期待。“我们会带去最新的电动系列产品,包括带AI交互功能的婴儿摇椅。”

中童婴童智能家居06.png

图/中童电动摇椅

采访结束时,杨松总结说:“我哥常说,我们来自农村,能走到今天靠的是'爱拼才会赢'的劲头。”这句话或许正是中童从厦门作坊到跨国企业的成长密码,也预示着这家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更多可能。

文/肖凌、高永珍,图/品牌方

点击进入2025CKE中国婴童用品展专题
火爆孕婴童招商网微信公众平台
请留言,我们会主动与您联系!
*您的身份

已阅读并同意《火爆婴童网代理商条款》